陈中科老师的创作教学探索--指导学生发现"司空见惯"之美
罗丹在谈到审美时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最近三年,我在"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时侧重教学生如何发现"司空见惯"事物之美。与看一眼画一笔的对景写生相比,审美教学对导师的要求特别高,审美入门阶段,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反复观察,努力从"司空见惯"的景物上发现"特征美"、"结构美"、"空间美"、"整体美"、"意境美"等等。这个教学过程并不顺利,学生因为普遍缺乏审美知识,在学习上变很被动与惘然,有时候学生们一天下来收集的数百幅创作素材经常被我全部否决。但我相信,如果学生们一旦拥有了发现司空见惯景物之美的能力,我相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定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将平凡中发现的惊世之美画出来,于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纷纷诞生。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水彩系主任吴建印教授:
写生是创作,写生就是面对自然,写生是走进生活的方式,写生是搜集资料的方式。面对自然,写生应该千人千面!写生让我们拥抱自然,热爱生活!
创作作品
刘来妃《梦见故乡的斜阳》78cmx109cm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范荃巜晨曦中的羊台山》56cmx76cm
(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入会资格奖)
曾灏《渔港的傍晚》138cmx108cm
(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入会资格奖)
陈丽雅《五更之夜》138cmx108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
黄湘湘《博贺渔港码头》78cm×109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
李川《热土》78cmx109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
杨加侣《夏种即将开始》141cmx84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
肖立昌《卖药材的小俩口》110cmx92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o粉画展)
温德毅《禅院晚钟》56cmx38cm
(第三届全国小幅水彩展初评入围)
写生性创作作品
曾陵保《风雨永济》56cmx76cm
此桥名为风雨桥,又名永济桥,而我画此桥,画名取"风雨"和"永济"二字,即为《风雨永济》。桥即画之意,画为桥之显,愿我们在风雨中能结伴前行、永远同舟共济。而我与此画中的风雨桥也非常有缘,我正是在秋后阴雨连绵的某天偶遇此桥,风雨秋后遇风雨,风雨桥上听风雨。也是在那天,我摄下此构图以绘作成画,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曾宜生《秋收万颗子》36cmx36cm
正值城阳秋收之时,马鞍寨的鼓楼旁,年迈的婆婆在木楼的屋檐下摊开她收回来的稻谷,这可能是一年的辛苦劳作所换来的,从麻袋里倒出,用手仔细筛选,然后用木耙在铺好的编织袋上均匀的摊开,这些编织袋几乎每家门户都有,且当下鼓楼前的空地上,更多的人在晒稻谷,一大片金黄色映出秋收的喜悦,展现眼前,而与之不同的,是在一旁独自忙活的这位婆婆,而且与大多数人彩色的编织袋不同,婆婆的是白色的袋子,此时阳光正好打在谷子上,映得老人脸上也是暖洋洋的柔光,与后面略微朴素的木楼相映衬,显得格外慈祥,因此想要记录这一刻。
曾宜生《春种一粒粟》56cmx38cm
秋日清晨,沿自然形成的泥泞小路走进城阳一座山的深处,此时路两旁的稻谷大多已收完,留下烧黑的稻秆,和打谷的机子,再往里走,不远处的山腰上,一位阿公在山上面割着野草,他前面是一小片糯米,绿油油的,些许叶子才开始发黄,见我走上去,阿公很热情大打了招呼,嘴里嘟囔着稻田里的老鼠难防,种米不易啊,问阿公是不是这一片是不是都由自己在打理,阿公说:"是的,包括旁边的桔子树呢"随即递给我一颗绿黄绿黄的桔子,谢过阿公之后,他嘱咐我注意脚下小心滑,便下了山,我握着桔子,与他道别。回去后的傍晚才剥开尝,发自内心的感叹道,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桔子。
陈家湘《栋梁》38cmx56cm
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身负重担的人、能担负责任的人材;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在侗族的建筑中木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一根根木头撑起了屋顶为人们遮风避雨。也象征着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陈家湘《棋逢对手》38cmx56cm
武侠小说中高手总是隐藏在暗处,控制着整个事件发展的局面,高人不露相这就是高手。一只幕后的黑手正在支配着这一场棋局。
陈家湘《郭亮雾色》56cmx38cm
雾色笼罩着清晨的郭亮,阳光从雾色中透出了一些,这张画主要是一种很强的雾笼罩着郭亮村的感觉,朦朦胧胧的显现出郭亮村中山气,庞大。
陈建宇《驼铃声声》30cmx56cm
作为一名南方的孩子,总有一股执念,想去望望沙漠,去体验一下漫漫丝绸路,去感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悲壮苍凉;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如诗如画;感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绝美意境;于是在假期我前往青海跟甘肃的一些景点体验了,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将其描绘下来。
陈建宇《程阳印象之二》56cmx76cm
在程阳八寨写生时在一个破旧的房子看到堆满了各种劳动人民劳作时使用的机器,让我感触颇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机器虽然布满灰尘,但它们见证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为农民带来了收获粮食的喜悦,如果没有它们农民们的劳作将更加辛苦。
陈建宇《程阳印象之一》56cmx76cm
秋天的程阳八寨遍地稻谷飘香,到处弥漫着秋收的喜悦,秋收是乡下劳动人们最平常却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年最重的一个环节,这是从最初的寄托到期望,再到见证收获,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整年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在我眼里是最美最伟大的,借此写生机会将其描绘下来。
邓旖琳《家园》38cmx56cm
家园,语出《后汉书·桓荣传》:"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侗族的家园情怀在程阳八寨的丛山峻岭间烟火相连。
邓旖琳《喜上心头》50cmx38cm
《儿女英雄传》:"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平坦寨侗族奶奶手握剪纸,思索良久,得了主意,喜悦不禁漫过心头涌现眉梢。
官木樱《秋后》38cmx57cm
秋后的稻田里,侗族爷爷和婆婆夫妻两人在晒谷子。黝黑的皮肤,略显佝偻的身躯,熟练的收拾着谷子。地上满满的稻谷杆和在田里晒谷,体现出了侗族的丰收。
官木樱《地广天宽》76cmx56cm
小侄子躺在地上,嘴唇微张,尽显天真无邪。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天高地广,无拘无束。怀念自己孩童时候,我们成人长大之后,总是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再难像孩童一般自由自在。
贺俊玮《除夕夜》38cmx56cm
这是高三离开家去杭州艺考的那年,因为没日没夜的快节奏和高强压上课,过年便成我一年到头最大的期待,但却回不去。在这九个月里大概是所有人的急切期盼,近乡情怯,积攒了一年的荣耀和委屈,都挤在了一个逼仄狭小的教室里,把专注力储存下来集中学习,有种大家都睡了我偷偷爬起来复习赚到了的感觉。虽然没有团圆饭,但能在心中点燃璀璨烟火的特别除夕夜。
贺俊玮《平凡人家》56cmx38cm
程阳里每一条街道,朴实无华是区别于城市众所周知的基调。平凡人家的朴实,对生活的炽热又坚韧诚挚,记录和感受着这种农家生活的朴实气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就是要从现在繁华冗杂的世界里拯救出来:把意义、生活重新还给大多数平凡的事物,最接近生活的事物,生活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平凡生活发生的最小奇迹。
黄新恩《程阳八寨之大寨》46cmx76cm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它仿佛人间遗世独立的美景,在三江大山深处蜿蜒的溪流边,程阳风雨桥守候了千年。
黄旭婵《村道旁》38cmx56cm
一条乡村小道上,有着陈旧的砖房,停靠着一辆经历岁月洗礼的斑汽车,沿路的乱石杂草,以及其曲折的延伸着通往更多更大的道路。虽咋一眼看来平平无奇,细品却能隐隐感觉到非常浓重的生活气息,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平平无奇但有时也会有曲折的时候,道路上的崎岖不平和乱石杂草,也像是寓意着生活中的颠簸一般。一条乡村小道,承载着每个路过这里的人的故事,然后引领人们通往想要到达的地方。
黄旭婵《静听水无声》38cmx56cm
作品取材自肇庆市四会市的六祖寺,在陈中科老师的指导下选取了这一处构图。水池、假山、寺庙,非常典型的国画元素,中式园林建筑本身就能给人带来端庄、大气的美感,我运用灰蒙的色调,也是想要营造出类似的感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画》。非常巧,这本是为画而作的诗,现在将该诗句反用于画作的取名,同时也与画面中静寂的景色相呼应,营造出浪漫又神秘的美感。
李兵《长安之夜》38cmx56cm
历经岁月的冲击与打磨,长安依旧繁华喧嚣。热闹繁华的长安之夜,令人叹观止矣。长安城附近已然翻新重建,唯长安城屹立于此引吭高歌!
李兵《遍野稻香》56cmx76cm
十月程阳,收割稻穗之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象征。收稻穗的机杼声与遍野散发出浓浓的稻香,充满着无比的幸福感。
李兵《夕阳》56cmx76cm
人生七十古来稀,夕阳西下,悠哉乐哉,一抹橙色的夕阳洒在主人公身上,氛围和谐,体现了生活的悠闲状态。
李谷宁《门》38cmx54cm
绿色的铁门,彩色的旗子,红顶泥塑的房子,以及想要走进门的牦牛,这些都是甘孜当地的特色,虽然他们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情是独一无二的。
梁晓晴《烧稻杆》38cmx56cm
秋收时节的程阳,是远山的层层叠叠,是田野的一地金黄,是烧稻杆的烟雾缭绕。烟雾在风的鼓动下形态各异,婀娜多姿,或升,或降,或聚,或散,用自己的舞姿传达着丰收的喜悦。
梁晓晴《花色的幼儿园》56cmx76cm
彩旗追逐色彩跳跃,身体跟随乐声舞动。一团团鲜活的生命在涌动,孩童在孕育无限可能。靛蓝色的衣服下摆静静垂坠,伛偻的身体缓缓前行。空气在沉淀一场默剧,老人带来岁月的尘埃。谁是谁的曾经,谁是谁的未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梁宇慧《屋前的晒场》76cmx56cm
庚子年秋月我游学于三江程阳,感受大自然赐予此地之美好;感受侗族人民之好客热情;感受秋季丰收的喜悦心情。故作《屋前的晒场》,在作画前,我与同伴在此处游走数日只为寻找绘画素材,在采风的第三日,我在山下一间老房子处找到了创作灵感。在此处,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合力晒谷,默契十足,此外,长长的一条稻谷铺成的"黄金路"与视觉中心夫妻二人刚倒出的稻谷所形成的"一点一竖,有方有圆"作为此作的最大亮点。
梁泽锋《程阳之晨》38cmx56cm
这幅画是在平坦寨山坡上看见斜阳照耀在房屋中灵感突起所作。在深山中的侗族收到了时代影响生活习惯得到改变,但依然保留了薪火煮食等旧习惯,烟火从各家各户飘渺升起,在夕阳的照耀下与山野间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宁静温馨。仿佛它还是那个深山之中有着神秘色彩的寨子,它的本质还是没变。侗族人的传统文化与待人热情仿佛印在心头,让人神往。作画中水平拙劣,连续几天已然疯狂,故以大笔破形,水色相融以求破后而立,所幸本画浴水重生。
林世远《树下童年时光》76cmx53cm
在看到这个场景时,就会想到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时候。在现在的农村里,大人都出去工作了,只剩小孩和老人。画这幅画的感触在村里的小孩没有城市里的小孩玩的那么多样性,爬树、抓虫等等算是日常了,这一个场景四个小孩在一颗树下爬树很有童年的感觉。
卢秀玲《平坦寨的斜阳》38cmx38cm
跟着老师采风,橙色的夕阳刚好把光打在了平坦寨的一个角落,让人把目光聚焦在塔楼上,好像夕阳在叫人把这画面记录下来。画面加强了夕阳照射处和周围的明暗对比,加强了夕阳处的饱和度,降低了周围的饱和度并大面积改为冷色,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齐心协力把画面焦点集中在平坦寨的美丽一角。
卢秀玲《夜深人静》38cmx56cm
由于第一次创作,这张作品构图寻找过程有点艰难。构图是老师帮我把关的,在很多张图片素材都被否定后,崩溃的我停下来观察老师的作品和认可的素材,发现其中一些作品的其中一个特点:画面有明显的正负形,巧妙的让画面主体直击观看者的眼睛。在发现了这一特点后,勤奋的舍友解决了我找不到素材的难题。作品风格较多为写实,明暗上加强了桌面和周围的对比,意在把画面聚焦在勤奋的舍友身上。
卢秀玲《即将开建新居》56cmx38cm
一直觉得建房子前搭建的结构框架的工作很高难度,看着危险却被建得很牢固,不得不佩服建筑工人们。画面风格较写实,木头的质感用干擦画法。木头较规整横竖的结构和不规则的布纹形成不同质感。
罗承森《程阳的夕阳》38cmx56cm
首先感谢陈中科老师的耐心指导。初到程阳,正是秋收之际,所以在创作选材中就以丰收为主题。在这一副作品里,有一堆金黄色稻谷晒在半山腰上,有一人担着稻谷小心翼翼下山,在夕阳的照射,整个寨子都变成了金黄色,整个寨子都处于丰收喜悦当中。
罗承森《门前》56cmx38cm
在屋前的细小的小道上晒满了稻谷,正有一位阿婆正在弯下捡去稻谷中的东西。上去和婆闲聊了解到,在外面工作的家人知道家里的稻谷可以收割,特意赶回来帮忙,屋前晒满新旧不一的衣服。看到这幸福的一刻,便作下了《门前》
罗新达《吉日良辰》56cmx38cm
初来程阳就被建造着的木楼所吸引,那一根根柱子所拼成的木楼结构,视觉感非常强。绵绵细雨中穿梭在程阳的小巷中,忽然被一股洪亮的声音所吸引。一转角那一刻的画面,所给我的感受,就如此幅作品一样。
莫培锋《程阳纪事》76cmx53cm
这副画是我在程阳三江的第二副作品,作品风格对于我来说是偏实验性的,采用硬写实的手法完成。《程阳纪事》的题目隐喻是记录程阳人与事,画面中是一位蓝衣服的母亲背着一位绿衣服的女儿,母亲手中拿着一个塑料袋,与程阳相关的只有后面的木楼,在原素材中塑料袋中有一张病单,但在画面中塑料袋和病单没画好,这是我对这副画唯一的遗憾。素材的来源是偶然,当我看这对母女时本想拍背影,但是小姑娘的回头成了画面中的点睛之笔。这副画对我来说是有感情的,它能让我想起儿时的故事,想起儿时与父亲守家具店到清晨醒来背我回家,想起儿时脚受伤被班主任背去医院,想起儿时发高烧被母亲背起,等……
丘宜仕《收糯米》37cmx76cm
这幅《收糯谷》是在广西程阳丰收的季节里创作出来的,这里的寨民朴素无华、待人热情,让人倍感温暖!程阳寨民的粮食丰收的好日子,金灿灿的一大片谷地,不仅表达了寨民富有的粮食,更是表达了寨民对生活劳作的不辞辛苦,对家乡的热爱。在老师的热情、耐心指导下,我创作了这幅金色丰收的画面,画面里两个朴素的寨民在辛勤劳作,在收割完的糯谷地里收拾剩下糯谷,体现他们不浪费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非常珍惜粮食!创作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一幅作品构图的重要性和基本技法的运用,还需要囊入当地的精神内涵。
丘雨《古寨人家》76cmx53cm
三江程阳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让人感到新奇,于是我萌生了以一个仰视角度对房屋群落绘画创作的想法,整张作品我是通过归纳色块的方式,近景中景远景拆分了画面,再进行颜色的归纳,以一个黄灰色作为基调,再加上木板推车等这里独有的物品进行装饰,让这张作品显得更加丰富,体现了当地独有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也充满生活气息。
沈小云《平坦寨的斜阳》38cmx56cm
平坦寨是程阳八寨中的一个小寨子。在外出写生时期,由于平坦寨离我们最近,所以对它也最熟悉。创作素材是在傍晚时爬上旁边的小山上拍的,当时整个山林和这个房子都被傍晚的夕阳笼罩着,屋前的金黄正独享着这最后的阳光,给人的感觉非常静谧,悠远。我突然想起来那副名画《乌克兰的傍晚》,随即创作了这副画。
沈小云《庚子小像》56cmx38cm
素材是我朋友在疫情时期的一张自拍。从照片中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她对病毒的恐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不平安的一年里,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
沈小云《妈妈的解放鞋》56cmx76cm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黄土地上度过了。为了方便干活,她最经常穿的就是那双解放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苏盈盈《果园》38cmx45cm
这幅画源于家乡,南方气候适宜,瓜果长势茂盛,一年四季皆有瓜果成熟。蓬勃生计的藤蔓,红彤彤的果子,充满着欣欣向荣富裕之情,亦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
苏盈盈《花色满程阳》38cmx56cm
这幅画来源于程阳的入口处的一个小角落,花是程阳给我第一个印象,花草丛生,很原生态,处处富有生机。在画这幅画的时候,花的艳丽,山的朦胧,让我感受到了程阳的魅力。
苏盈盈《夜摄程阳》50cmx38cm
程阳属于一个半原生态的地区,商业与农业共存,白天的程阳处处都可看见辛勤的人们在劳作,夜晚的程阳亦有着独特的魅力。程阳的夜是红的,红的让人向往,好似有着谜团在等待人们的探索。
谭永安《丰收的季节》56cmx62cm
在这一丰收的季节里,即使雨天也阻挡不了他们秋收的脚步,这些谷物虽然不多,但都是劳动人民付出一年的辛苦劳作和汗水收获而来。
温德毅《马鞍寨酒坊》56cmx38cm
这幅作品作者捕捉到蒸酒作坊糯米刚倒出炉蒸汽萦绕的那一瞬间。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浓浓的人家烟火气息却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程阳八寨秋收后人们对粮食丰收的喜悦之情;正是以粮酿酒以酒贺丰收。
文卓斌《静谧的空间》38cmx56cm
走过平凡的画室,偶然寻得此情此景,墙角角落处的一张沙发,一张石膏静物画,沙发上的一堆宣纸,地板上的一个纸提袋、一支画笔和已干透的漏墨等。每当看到这个角落的时候,总能勾勒起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致敬默默奉献教育事业的教育者!
吴志松《黄埔军校校长室》38cmx56cm
黄埔军校,诞生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将领,为国家做贡献,致力于祖国统一与名族复兴。在观赏军校之余,其军校陈设也使我为之赞叹,尤其校长室让我焕然一新!白色沙发、白色窗帘和白色镂空台布等诸多陈设,透露着优雅和恬静的气息
吴志松《闲谈》56cmx56cm
不畏世俗,屋檐下闲谈天下事,琐碎的只言片语也是乐趣。深色服饰和头巾体现出侗族的异乡风情,在这里能感受到侗族人的温馨、幸福和喜悦之情。
向冬利《侗族风貌》76cmx53cm
起初看到这个构图的时候就觉得侗族八寨有一种十字架的仪式感,这个是吸引我让我去把它画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画面上的时候我就主观的把十字架画成了蛇形的构图,前半部分我把它列为最亮的地方。远处的房子,我给他一个大概的形,然后让他与后面的山融为一体。主要是想体现侗族八寨的风貌。
虞倩娴《清晨的阳光》53cmx76cm
在程阳的某个清晨跟随老师外出采风,本来只是想着下山,但忽然沿着一条小路走进去,看到了一个侗家的小院,院子窗外正好洒入晨曦,穿插在侗民的农具中,斑驳映照在地面。同时还有鸟叫,虫鸣,一瞬间就告诉自己,这一定要画下来,把我的体验画下来。于是出现了这副作品,并取名《清晨的阳光》。
张灿《忆》76cmx53cm
走在程阳八寨景区里总是能想到自己小时候在老家生活的片段,我把自己当时的一些感受画进了这幅画。这幅画的小女孩我用了鲜艳的色彩来描述,表现儿童的简单纯真。环境里有木头、木门、木桌,展现了当地的一个特色。这是我在我们宾馆附近的一家小卖取的景。一家很普通的人家,门口有一张桌子,每次路过都会见到这两个小女孩一起在桌子旁写作业、玩耍,偶尔帮忙奶奶给做一些事情。每见此景,往事不断重现在脑海中……
钟令《幸福一家》38cmx38cm
当在程阳看到这户人家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家人好多。细看男女老少的鞋子都有,虽是旧鞋,但也能看出是常穿的。就会不自觉的想到老人带着孙儿坐在门口,等候着自己的儿子干完活回家,儿媳在厨房准备着饭菜,时不时传来小孩的欢笑声。一片祥和幸福,全家美满的景象。
钟令《节日之夜》38cmx56cm
程阳的节日之夜,与其他地方不同。看过很多闪烁着彩灯的街道,还有店铺在放着歌吸引着客人。但是程阳似乎更加喜欢红灯笼,被红色笼罩的景色有着别样的魔力在吸引着我的目光。
钟令《山口》38cmx56cm
这是在甘孜一个观景台上见到的景象。一座座雪山交错分布,还有很多彩色的旗子在风中翻滚,在这种宁静圣洁的雪山上云海却在肆虐,像浪潮一样为庙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难得一见的景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钟佩珊《晴朗》76cmx53cm
在画面创作的时候,是想画出程阳的午后,还没什么人出门的那种很安静祥和的感觉,在拍的素材里面看到一个出门晒太阳的老奶奶,站在台阶最上面,就觉得非常惬意,是很向往的那种舒服的乡下生活。
钟雅舒《温暖的记忆》38cmx56cm
朦胧的蒸汽伴随着清晨的阳光缓缓升起,纯朴的侗族人吃完热腾腾的早餐就开始了一天的劳活,这厨房的一方天地就像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一样温暖。
钟雅舒《康巴吉祥》56cmx38cm
这个地方位于甘孜县的一座寺庙边,而寺庙落座在半山腰上,在登上寺庙的途中,有很多喇嘛会向路人道一声:"吉祥如意",一路伴随着祝福到达寺庙,站在寺庙的高台,听着肃穆的钟声,看着阳光撒在颜色鲜艳的房顶,一瞬间,我体会到这座村落的和平与安宁。
周舒琼《小村暮色》38cmx56cm
这幅画画的是被树木层层包围住的房子,在这被包围住的房子里,偶尔会升起袅袅的炊烟,为这房子增添了些许烟火气息。这最平凡的场景也有其动人之处。
周舒琼《外婆家》50cmx56cm
这张照片是大一下乡采风的时候拍的。那时路过一户人家,我从门口看见里面屋子的布局,这时正好有一个老奶奶走出来打水,估计是要煲饭了。其实最吸引我的是这个这个屋子,这是一个很旧的木房子,但这个屋子并没有因为破旧而被这家人抛弃,相反还收拾的很整齐也很温馨。特别是屋子里的那幅画,更让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就好像看到外婆家里挂的画。这个和蔼的老奶奶和木屋子就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人很温暖的感觉。
周舒琼《望》53cmx76cm
此幅画我取名为望,即看。这幅画画的是一位老奶奶,抱着她的孙子坐在路边的石堆上,后边崎岖不平的斜坡上,是几个紧挨着的木房子。偶尔路边遇到几个熟人,便会和老奶奶闲聊上几句,在没人的时候,她大多数会静静的看着远处,时间就在老人的观望中过去了。
周羡儿《疫情过后的艳阳天》54cmx38cm
时间倒回到春节前的12月,全国爆发了疫情,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2020年的春节注定被写进每个人的记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对于全国人民而言,"宅"在家里,是对抗疫情的最佳选择,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知识分子,教育部发布了"学生不返校,高校不开学"的通知,直到疫情得到了进一步好转才让学生分批陆续返校。时隔八个月返校的第一天,宿舍走廊外的栏杆上晒满了被子,那场面非常壮观,特此留下纪念。
周羡儿《紫色的蔷薇》56cmx38cm
这季节正是秋收之时,家家户户门前晒满了金稻谷,侗乡鱼田稻丰收田园美如画。村子里的老人有的在晒稻谷有的在翻稻谷有的在带小孩子,都是笑容满满的在忙着,金黄的稻田与程阳八寨的吊脚木楼、水车、鼓楼、风雨桥、构成一幅幅风情独特的丰收图。我走进巷子里采风时无意间看到了午饭后的几个妇女在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晒的红彤彤的,感觉好像是各有各的心事在吐槽着各自的家事,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这场景与先前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生成了强烈的反差,很少见,我觉得这个场面非常的有意思就记录了这一刻。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